720全景
返回顶部
×
欢迎访问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网!
阿昌族春灯
时间:2024-12-19 来源:转载 作者:谢红梅 转 浏览:4397
分享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地区,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却创造了一种民俗与民间戏曲结合的玩春灯迎新春习俗。这种独特的传统年俗文化活动,在阿昌族聚居地滇西梁河县、腾冲市、芒市等地普遍盛行。阿昌族玩春灯活动在春节期间举行,以祭祀阿昌族传说中保佑家财兴旺、五谷丰登的灯神为中心,以民间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传统文化浓厚,民族特色浓郁,节庆气氛浓烈。因为受到族群分布环境及周边文化的影响,阿昌族玩春灯活动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特点,丰富多元,在统一性的前提下具有多样性。

玩春灯

阿昌族春灯习俗,阿昌语叫“蹬列”,当地习惯叫玩灯、玩春灯,有三种风格迥异的春灯。从表现形式分,有“狮子灯”“火马灯”和“麒麟灯”;从文化功能分有“神灯”“了愿灯”“太平灯”。有的又冠以地名,如勐科春灯(属于火马灯),曼巷春灯(属于麒麟灯),芒展春灯(与其他12堂春灯属于狮子灯)。据统计,阿昌族聚居地区传承有14堂灯,每堂灯即一个春灯队。在阿昌族聚居的主要村寨,都有春灯队。每个春灯队,队员人数少则30人,多的约50人,目前参加过或会玩春灯者人数约近千人。

表演春灯的队员来自各村,由品行端正、心灵嘴巧、聪明能干的阿昌族老中青男子组成。德高望重的长者,负责组织管理春灯队。中年人经验丰富体力充沛,担负重要角色,吟诵贺词,打锣敲鼓做伴奏或管理道具。年轻人则参与学习,在实践中传习各种春灯行当。各个阿昌族村庄,人们十冬腊月练灯,正月春节上灯,初二灯场上众灯,逐户玩钻家灯,出灯外乡,正月十六收灯,回堂扫堂送灯。整个玩灯活动伴随过年,玩灯舞狮,走村串寨,深受欢迎。

阿昌族春灯表演,有不同的行当、分工和术语。有灯根,有灯神,有灯魂。春灯文化的传承者叫灯头,或叫灯首、火头。舞耍狮子者,叫狮子头。参加表演的传承人,叫玩灯人。发送邀请函,叫送灯帖。出寨表演,叫出灯。归寨表演,叫收灯。全村表演,叫玩众灯。分户表演,叫玩钻家灯。春灯祭秋,叫参秋(参拜秋神之意)。组织灯队,主管祭祀灯神的人家,叫灯头家。

玩灯时,按戏剧程式,有戏装、锣鼓、道具,有各种纸糊灯笼及动物偶像。人物角色有老铁子、毛兆德、毛家奶、白日捣鬼、大仙、老土、仙女、童子、寿星、茶公、茶婆、江西客、生意客、读书郎等。这些人物,按场合粉墨登场,吟唱阿昌族传统戏剧唱腔,用方言土语与阿昌族母语吟诵台词戏文,借鉴汉族古装戏、文明戏程序,传习手抄本台本,表演相关戏剧,当地称为“春灯调子”。

表演春灯开戏前,敲锣打鼓,舞狮,说贺词,然后按观众要求上演几种阿昌族民间流传的戏剧、调子、折子戏,表演武术。玩春灯习俗充满浓郁厚重的传统文化价值,春灯文化受到当地阿昌族及其他民族群众欢迎。

阿昌族玩春灯,表演春灯戏,小戏、折子戏的剧目很多,虽然这些戏曲的人物故事、情节矛盾、戏剧冲突等,结构相对简单,形式比较单一,但演出过程中边歌边舞,形成民歌小调歌舞风格,很有特色。

                                                                          

作者:曹先强   转载自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