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全景
返回顶部
×
欢迎访问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网!
纳西拼音文创制60周年座谈会举行
时间:2017-11-09 来源:原创 作者:管理员 浏览:2529
分享

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创制于20世纪50年代的纳西拼音文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13日下午,纳西拼音文创制60周年座谈会在丽江市民宗局召开。

座谈会上,和国珍、杨国新、和民达等简要回顾了当年纳西拼音文实验推行情况。杨福泉、李德静、和学光、杨树高、李之典、和爱月、和继军、赵向群等相继发言,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高度肯定了纳西拼音文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广生产生活科学知识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发展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忱和拳拳之心,对纳西拼音文在推广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不足,提出了真诚的建议。

 


据省民语委办公室赵庆莲女士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普及和发展,将其作为关系各民族发展、繁荣的大事来抓。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全面进行民族语言文字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慎重制定了创制、改革文字方案和设计字母的原则,先后为壮、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纳西、侗、佤、黎等10个民族制订了14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这些文字统称为新创民族文字。这些新创民族文字大多数是在1957年至1958年间陆续设计成功,并在全国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上通过之后开始试验推行的,至今已经60年了。

1956,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普查第三工作队纳西语调查组对纳西语进行普查,起草了《纳西语调查报告》,制定了《纳西族文字方案》(草案)。1957,《纳西族文字方案》(草案)在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并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同意实验推行。

 

 

很多民族的珍贵口传文化,因为有了新创民族文字,才得到了系统的记录、整理和利用。在新时期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新创民族文字的作用,值得重点研究。

参加纳西拼音文创制60周年座谈会的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及古城区、玉龙县相关部门参会人员同时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表示在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将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母语宣讲的方式方法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真正让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村入户,深受老百姓喜爱。

座谈会气氛热烈,既有活泼的话题,又有严肃的思考,出于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赤诚和挚爱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在各民族新创文字迎来创制60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新创民族文字的发展历史,总结使用发展成就和经验,展望发展前景,对于促进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语言文字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创民族文字的使用和发展的调研课题,纳西拼音文是其中调研课题之一。赵庆莲介绍。

据悉,纳西拼音文创制60年来,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开展纳西族地区扫盲工作、收集整理纳西族民间文学及口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纳西母语、开展纳汉双语教学、推广科普知识、翻译优秀电影和电视作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出版了一系列纳西拼音文读物。

采写:丽江日报全媒体 记者  木华栋

编辑:钱磊

统筹:海莱阿芝

终审:张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