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傣装,过傣节,说傣话,学傣文,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不能丢!”这是来自双江县老年大学傣语班学员们的共同心声。傣语班的学员们凭着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积极参加傣语学习和传承,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为傣族文化的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双江自治县老年大学傣语班采取学习本地传统老傣文和学习德宏新傣文相结合的办法,邀请精通傣语有教学经验的刀玉华和俸强为老傣文和新傣文的教学老师。老师们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起微信群,将学习视频传送到群里供学员学习,很好的解决了地域和时间问题。
学员们珍惜学习机会,从一本教材,一支笔,一本练习本开始,从基础字母的发音到拼写练习再到阅读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农闲时节、晚饭闲暇时间进行傣文的学习。日复一日的积累,收获可喜,现在学员们已可以诵读简短的傣文,抄写傣家祝福语及傣家谚语等经典的好词佳句。在学习中,视频教学“唱傣歌学傣语”成了学员们最喜欢的形式,大家学傣文唱傣歌,并且自编创作了傣文歌曲《童谣》、《勐勐双江我的家》、《家乡颂》等作品,受到了傣家人民的共同喜爱。其中傣语班自编创作的《勐勐双江我的家》还被云南广播电视台“相丽勐傣”微信平台选中,走上了傣族自己的资讯平台,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民族语言乃民族文化之本,民族文化乃民族存亡之根。双江老年大学傣语班的学员们充分认识到传承发扬傣文化就必须学好傣语文,于是学好傣文化成了他们共同的目标。
玉华拜师自学老傣文十多年,在多年的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并对傣族文化有了系统的了解。作为学习老傣文的先行者,他深爱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了让后来人能学习、会运用老傣文,他自愿承担起了老年大学傣语班老傣文的教学任务。没有课本,他就四处奔跑向熟人朋友借,然后到复印店复印一一发给学员们;没有教室,刀玉华就腾出自家喝茶待友的休息室供大家学习;没有黑板他就自己动手制作,为了给大家上课,他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位慈祥的老大哥,更是一位合格的好老师。
晚饭后的闲暇时节是傣语班学员们学习的好时间,一间小屋一张桌子,就组成了学习知识的阵地。大家围坐一起,老师耐心指导,学员认真听讲,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学员遇到不懂不会的地方都会不定时的来向刀玉华老师请教,每当这个时候刀玉华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给予学员们热忱地帮助。
傣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刀玉华经常让儿孙们和老年大学傣语班的学员们一起学习傣文,让娃娃们从小就认识傣文,接触傣文,让傣族文化的种子在下一代的心底萌芽生根。他常说:“我们不能忘本,一定要让娃娃们会讲傣话,会写傣文,傣文化传承得靠他们。”
在老傣文中,有的一个字母代表几个音,有的几个字母符号同读一个音,一字多音多义的现象很普遍。为了让大家掌握所学知识,刀玉华老师用老傣文抄写了许多傣歌、小调、经文教大家诵读,使学员们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俸强老师从省城昆明来到教学现场为学员们进行德宏新傣文的培训。从基础字母的发音,到声调符号,再到拼写规则,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吸引着这些渴望学习的学员们。老师对大家说:“我们不能做傣族的文盲!傣文化传承靠大家,学习文化能提高我们的素质,还能给我们的精神带来快乐。”
学员们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有的放弃了挣钱的生意;有的放下了手中的活儿;有的干脆把孙儿带上,一起来学习。俸继兰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能与老师一起学习新傣文,她一边要学习,一边要照顾背上一岁多的孙子。
德宏新傣文的教学,由于老师居住遥远,大家便利用互联网微信平台与老师保持着教与学的关系。老师把整理好的教学视频发送到群里,让学员在网上听录音,看录像,学词汇,“傣族谚语”和“唱傣歌,学傣语”的播放教学,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员兴趣浓厚。
在一年一度的双江自治县老年大学成果展上,傣语班学员罕禄燕为大家现场提笔书写傣文“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向大家展现了双江老年大学傣语班的教学成果和精神风貌。罕禄燕说:“我参加傣语班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傣语文化是傣民族文化的根本,我们要学好傣文,让傣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傣语班的师生们本着“学习傣家语言,弘扬傣文化”的初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傣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傣语班的学员们将继续努力学傣语、傣文,做傣族文化的传承者、宣传者,为傣族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