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全景
返回顶部
×
欢迎访问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网!
云南省民语委办公室:探索“双语+”模式,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时间:2025-05-12 来源:原创 作者:刀成波 浏览:216
分享

云南,这片多彩的土地上,民族众多、语言丰富多样,在此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关键且意义深远。近年来,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云南省民语委办公室”),作为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工作职能部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以创新的“双语+”模式,多管齐下,主动探寻民族语文工作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全新路径,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力以赴、贡献力量。

双语+政策宣讲:让党的声音在边疆落地生根

云南省民语委办公室建立起双语宣讲的常态化机制,组织专家奔赴昆明市、怒江州、大理州、曲靖市、西双版纳州等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地区,运用“国家通用语言+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形式,向当地群众深入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宣讲过程图文并茂,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丽江古城、东巴文化、花卉市场以及听取云南工作汇报等主题展开。从民族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等多个关键角度,结合各村寨的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鼓励群众学习先进经验与技术,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为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添砖加瓦。这种“双语”宣讲方式因为贴合实际、易于理解,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与一致好评。

双语+学术讲座:搭建学术交流新平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

为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云南省民语委办公室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创新搭建起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学界权威专家以及单位内部各语种专业人才,举办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讲座,涵盖《共同体意识下的学术研究和翻译四十年》《云南民族语文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风险挑战:国际经验及对策研究》和《从基层实践到学术创新:云南省民语委办公室以新词术语规范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丰富主题。这些讲座的开展,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了强学习、重实践、建新功的良好局面。创新性地开拓了民族语文工作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方向,坚定不移地秉持“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的理念,持续为各民族语言互通、文化共融,以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赋能助力 。

双语+新词术语:规范语言表达,夯实民族团结根基

新词术语的规范,不仅是语言文字自身发展演变的内在需求,更是增进民族间理解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抓手。通过对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不断涌现的新词术语进行规范,既保障各民族能够共享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数字化成果,又以“语言相通”为桥梁,搭建起“心灵相通”的稳固纽带。自2019年起,新词术语规范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先后召开4次新词术语规范会议,针对9200多条新词术语展开讨论与规范,覆盖壮文、德宏傣文、西双版纳傣文、新傈僳文、哈尼文、川黔滇苗文、拉祜文、佤文、纳西文、景颇文、载瓦文、彝文12个文种。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相关成果已集结成册,《新时代汉民新词术语集》即将出版发行。这一成果将为民族地区教育、出版、政务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支撑与保障。

此外,云南省民语委办公室还有多项成果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如《兰嘎西贺》(汉英傣对照)、《傣族章哈习俗歌译注》(傣文)和《创世说:摩梭口传经典民间故事》(纳西语) ,彰显了在民族语文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卓越成就。  

双语+普通话:创新推普模式,突破边疆推普瓶颈

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群众熟练运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际状况,创新探索出“民语+汉语方言+普通话”互补的推普新模式。组织各语种专家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展开调研,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撰写《云南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研究》,研究成果供相关研究人员和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有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使用。云南民族语文工作始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互译”的方式,为“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政策提供了丰富且极具价值的实践案例。

双语+文化产品:实施文化润边,守护边疆意识形态安全

以云南边境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为切入点,积极组织生产双语文化音像制品,拓展文化传播的新阵地。2024年,在公众号“云南民语”、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投放98个汉民双语文短视频,涵盖苗、哈尼、佤、拉祜和景颇5个跨境民族,点击量累计近7万次。同时,组织语言专家用9种少数民族语言译配“习近平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并在单位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公开发布,目前阅读量达6100余人次,收获点赞210余人次。

此外,系统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丛书和《中国傣族长诗选译》丛书、《云南少数民族文字交往交流交融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瑶族信歌译注》等文化项目工作,深入挖掘边疆少数民族优秀文献精品,为边疆地区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注入丰富的文化基因。项目实施以来,已向芒市、盈江县、龙陵县、昌宁县、耿马县、双江县、永德县、勐腊县、景谷县、金平县等边疆地区群众赠送1800余册出版物,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出版物回馈边疆少数民族群众,滋养群众心灵、丰富文化生活,广受群众好评。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抵御了境外劣质文化产品的传入,更增强了边疆群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身份认同和政治认同 。

云南省民语委办公室还积极与各方合作,向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单位捐赠各类研究成果图书资料1300多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认同;与云南民族博物馆共商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展示,提供云南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实物档案,助力云南民族文化宫建设,推动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向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提供云南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数据档案,通过“一部手机读云南”平台展现云南少数民族语言资源 ,进一步扩大了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力。

双语+数字化:打造多语种数字平台,推动语言文化传承创新

开展大规模语言数据采集工作,为多语种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奠定坚实的语料基础。先后对22个云南少数民族采集42种语言资源,其中包含92400个词汇、8400个句子、8400条词法、126个民间故事、84个日常会话,部分语料还配备了民族文字翻译文本,并完成国际音标注音、资料整理、数据校验后上传至门户网站,供公众访问利用。这些数据总量达300G以上(含音频、视频和图片数据),已全部发布到资源数据库中,用户可通过网站“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网”和“民语有声词典”小程序进行查阅使用。

同时,持续优化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与云南财经大学携手合作,引入人工智能语言处理技术,对“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数据库”进行深度开发,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工智能宣讲平台,推动民族语文工作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近期,又新增了对拉祜族苦聪语的数据采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内容,目前数据库采集的语种资源已达43种 。

“双语+”工作,不仅是云南省民语委办公室转型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标志着云南民族语文工作从传统模式向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现代化模式加速迈进。未来,云南省民语委办公室将进一步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全力打造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双语+”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