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李煊著《白语的体范畴研究——共时描写及历时溯源》出版
2025年05月23日 11:58 北京
跨语言的时体比较研究很多,单个语言的描写材料也不少,但迄今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体范畴的专门研究还比较缺乏。本书从大理市美坝白语出发,辅之以祥云县、洱源县和剑川县等地已有的和新调查的白语材料,借鉴跨语言时体研究成果,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对白语中“体”这一语法现象做了细致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从多角度详细描写体标记的分布规律和语义,参考类型学的理论框架来讨论白语体标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将白语的体范畴分为透视体、阶段体、动量体三大类。另外,研究还涉及语法历时分析方法的探索,通过充分比较不同白语方言之间、白语和汉语之间体标记功能和形式的异同,梳理了白语体标记的来源及演变路径,并指出白语的材料对跨语言时体研究的意义,为结合语言类型学、历史语言学和语言接触学三者的综合性语言分析提供了有益的案例。
后记——李煊
白语是我的母语。从我呱呱落地起,它就承载着爱和关怀萦绕在我身边;等到我学着说话,它又将这个世界的意义呈现给了我;至今它仍是我表达时最熟悉、最自信的语言。我一直自发地讲着白语,二十多年后,因为攻读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看待它,才开始自主地、有意识地来认识它。而当我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竟是它是我的母语。这种语言的发音方法、词汇表达、语法规则都已镶嵌在我思维的最底层,身在其中太难看清它的规律。我需要努力跳出来,暂时忘却母语者的身份,才能客观地描写它、研究它。就这样,我以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身份,开始了对白语的“再认识”之旅。
我硕士学位论文的主题是白语的声调。虽然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深入研究,但出于对语法的好奇,博士入学后,我向导师郭必之教授表达了想要研究白语语法的想法。郭老师同意了并引导我开始描写白语的体标记,因为体(aspect)是一个很好的考察语言接触下语法演变规律的语法范畴。一去描写,我就发现到处是疑问。读博期间我写的课程论文以及讲论会论文都是在尝试解答这些疑惑。这些尝试涓滴成河,最终形成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我很快注意到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又继续修改。本书是目前修改得较为完善的一个版本,解决了我博士入学迄今8年间的大多数疑问。研究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没有一一说明测试句法条件的例句的上下文语境,没有结合长篇语料分析语用、韵律等因素对体标记分布的影响,没能分析完所有体标记的历时演变情况。但已有的探索让我对白语语法以及体范畴都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也感受到了语言学研究的乐趣。这些收获离不开诸多师长、亲友对我的帮助。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郭必之教授。郭老师为我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并耐心批阅和指导我博士论文的每个章节,从而逐步形成了论文的分析框架。读博期间,郭老师不仅每学期组织我们开读书会、给我们分享前沿文献,还常常带我们去徒步、探索香港的各式美食。松弛有度,让我学会如何平衡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令我受益至今。
我研究前期有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在此感谢所有的线上线下发音人以及帮忙联系发音人的师长、朋友。尤其感谢祥云城北的杨现珍阿姨和杨志孝同学、剑川朱柳的赵万宝叔叔和赵义平学姐、洱源炼铁的朱荣华老师、大理古城的王光林老师、大理北五里桥的付贵芳老师。我去调查时,大家不仅配合我的调查,而且照顾我的生活;调查结束后,还要不时接受我的微信“骚扰”。如果没有各位发音老师的耐心和支持,我的研究将沦为无源之水。
感谢我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委员会的邓思颖教授、沈培教授、吴福祥教授。邓老师不论在讲论会还是论文口试中,都不断启发我细化对白语体范畴的描写,深入思考白语的材料于普遍语法的意义。沈培老师博学而谦和,在沈老师的课堂上,能深切感受到文字学研究的魅力,也能学到治学方法,感谢沈老师为我指出了论文的一些不足。吴福祥教授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我的论文在语法演变、语言接触等很多方面的分析皆受益于吴老师的研究,论文能得到吴老师的意见是我莫大的荣幸,感谢吴老师给我提出了诸多极具价值的意见和思考方向。
研究得以顺利开展,我也感谢香港中文大学的老师和同学,我博士论文的所有内容都在不同课程上和大家讨论过。冯胜利教授学贯中西、思想开阔,强调理论构建在研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在读博期间选修冯老师的课最多,受到的启发也最大。语言学系的叶彩燕教授、黄正德教授的课程也丰富了我的学科知识,极大拓宽了我的研究思路。感谢同师门的阿葆、大真、文希和绣薇,也感谢芳荣、家辉等师妹、师弟,每一次和大家交流都让我受益匪浅。感谢丽媛师姐,在学业和生活上都非常照顾我。特别感谢袁愫,我们非常投缘,她不做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但对白语很感兴趣,和我去怒江做过很长时间的调查,让我更加相信自己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我也十分感激北京大学的林幼菁教授,读博时去悉尼参加第52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林老师在开会之余给我讲了几个小时如何改进论文,毕业后,论文修改中遇到困惑再去求教,林老师每次都仔细地帮我分析材料和梳理思路。感谢北京大学的范晓蕾教授,她常常给我分享她最新的研究成果,她对汉语时体情态等语法范畴的研究对我启发非常大。感谢北京大学的李子鹤教授,虽然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纳西语、研究兴趣主要是语音,和我截然不同,但我在修改博士论文时遇到困难也总去找他,他都很耐心地帮我分析、和我讨论。他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又能关心并积极了解别人的研究,是我做研究的榜样。
特别感谢北京大学的汪锋教授,我想我之所以能够做一点语言学研究,是因为汪老师当年的用心培养,而我能在这个方向上有所成长,是因为汪老师一直以来都还在指导我。
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语言学前沿丛书”2020年度语言学博士论文出版资助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出版资助,感谢评审专家给予的详细的修改意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宋思佳在申请中的帮助以及对本书的仔细校对,让本书得以更完善的面貌呈现给读者。
虽已成书,但我自知还有很多不足,把研究呈现出来,是希望能通过文字和更多老师同学交流。未来我将继续探索,认识白语也是不断认识我自己,更希望借此深入认识人类语言的规律。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我父母允许我自私地读书读到三十岁,感谢我妹妹帮我分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并且随叫随到做我的白语发音人,家人的爱是我学术研究路上最坚实的后盾。感谢我的先生孙亚斌,他的陪伴给了我很多力量,他的心理学思考也常常启发我的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