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是云南省世居特有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云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普米族人口为42043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高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老君山和宁蒗彝族自治县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今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甸(今香格里拉县)以及四川省的盐源、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地,与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交错杂居。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彝族自治县和木里藏族自治县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 各地普米族有不同的自称,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今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彝族自治县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汉族的历史文献上称普米族为“西蕃”或“巴苴”。根据本民族传说和历史记载,普米族原来聚居于青藏高原,系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后来逐渐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向温暖和水草丰茂的地区迁徙。公元7世纪以前,已居住于现在四川的越西、冕宁、汉源、九龙和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宋史》记载,当时,有人“入西番求良马以中市”,说明普米族先民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已有密切往来。至元代,四川邛部州(今越西)一带,有“六番”居住。蒙古进军大理时,原居西昌地区的普米族一支由其部落首领率领加入蒙古军,进入云南的宁蒗彝族自治县、丽江(今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永胜一带定居下来。居于云南地区的普米族,元朝时属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后罢府置宣抚司)的总管(或宣抚) 的统治。明代属于丽江、永宁府土官知府统治。清雍正年间,丽江世袭土知府改为流官知府,世袭土官知府改为土通判。四川的普米族则受盐源木里的土司和本民族的头人统治。 普米族每逢婚丧节日,都举行“对歌”,形式多为叙事歌,另有短调,内容以青年爱情生活为主。普米族人平时也爱唱纳西、白和汉族的山歌。民间流传有许多传说故事。舞蹈多反映耕作、狩猎、纺织等生产劳动,用葫芦笙、笛子等伴奏,舞步刚健明快。 普米族的服饰,男子各地大同小异,上着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披白羊皮坎肩。较为阔绰的人,穿氆氇和呢质大衣,以毛布裹腿,腰间佩刀。妇女服装各地区则不尽相同。永胜、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爱包大头帕,着大襟衣、百褶长裙,用宽大而染有红、绿、蓝、黄的彩带束腰,背披羊皮。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爱穿青、蓝、白色大襟短衣,外着坎肩,穿长裤,腰系绣有花边的围腰布,耳坠银环,手饰镯圈等物。普米族群众主食玉米,辅以大米、小麦、青稞、燕麦、养子、稗子等。喜食用猪肉做成的“琵琶肉”,也常食牛、羊和兽肉,喜饮茶,嗜烟酒。普米族的房屋为木结构,墙壁用圆木重叠垛成,用木板盖顶,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大方柱,普米族群众称之为“擎天柱”,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一般住宅为二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屋内设火塘(锅庄),中支铁三角架,后方置神龛。火塘是家庭活动中心。室外挂牛、羊头颅,以示财富。 宁蒗、永胜地区的普米族群众实行大家庭制,数代同堂。兰坪、维西的普米族家庭两三代人即分家。实行男子财产继承制,诸子平分,盛行转房、传幼子的习惯。亲属称谓尊长房,即伯父的子女不论年龄大小,一律都称兄姊,叔父的子女皆称弟妹。宁蒗地区少数保留母权制残余的普米族群众以主妇为家长,女子不仅有财产继承权,而且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地位。婚姻多行一夫一妻制,选择配偶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早婚。婚后妇女有“不落夫家”和兄死弟妻寡嫂的习俗。丧葬习俗,宁蒗地区的普米族群众实行火葬;兰坪、永胜地区的实行土葬;维西地区的兼行火葬和土葬。 普米族群众崇拜多神,祭祀祖先。兰坪称巫师为“师毕”,宁蒗称为“韩规”。各地有请巫师祭山神、龙潭和锅庄神堂的宗教仪式。还有信仰喇嘛教和道教的。 普米族的节日主要有大过年、大十五节、尝新节等,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大过年即过春节,届时,同一氏族的各家要祭“锅庄”。吃年饭,举行赛马、打靶等各种游艺活动。宁蒗普米族群众于农历腊月十四日过大十五节,人们身着新装,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尝新节,即每到大小春收获季节,人们用新粮酿酒、煮饭祭祀祖先,宴请亲友,庆祝丰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普米族地区实现了历史性飞跃,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普米族地区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撤销兰坪县建制,设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成立,是兰坪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成立,标志着兰坪各族人民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是兰坪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向繁荣富强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成功实践。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特别重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国人口在10万以下的22个少数民族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对象,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发展力度。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云南省7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2006年3月,云南省人民政府编制了《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6—2010年),全面部署了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国家和社会以及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今天的普米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普米族地区实现小康的目标指日可待。 (曹新富) | ||
联系电话
0871 - 6532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