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文字方案》
(1993年6月18日“白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通过)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
第一条 白族文字方案(简称白文方案)遵照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五项原则制定。字母形式采用拉丁字母,白语中与汉语相同或相近的音,用与汉语音方案相同的字母表示。
第二条 采用同一方案拼写两个方言。南部方言以大理喜洲的语音为代表;中部方言以剑川金华的语音为代表;以下简称“南部”、“中部”方言。
第三条 白文字母共有26个。
(1) 白文字母表的印刷体如下:
大写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小写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大写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小写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大写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
小写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白文字母的手写体和汉语拼音方案相同。
(2)字母名称(读法与汉语拼音字母名称相同):
字母 | a | b | c | d | e | f | g |
名称 | (a) | (bei) | (cei) | (dei) | (e) | (eif) | (gei) |
字母 | h | i | j | k | l | m | n |
名称 | (ha) | (yi) | (jei) | (kei) | (eil) | (eim) | (nei) |
字母 | o | p | q | r | s | t | |
名称 | (o) | (pei) | (qiu) | (ar) | (eis) | (tei) | |
字母 | u | v | w | x | y | z | |
名称 | (u) | (vei) | (wa) | (xi) | (ya) | (zei) |
第四条 白文声母共有23个,其形体及读音列表如下:
声母 | 国际音标 | 例 词 | |
白文 | 汉义 | ||
b | p | ba | 大碗 |
p | ph | pa | 踢 |
m | m | ma | 稻草 |
f | f | fv | 六 |
v | v | val | 袜 |
d | t | da | 与、和 |
t | th | ta | 盖(被) |
n | n | na | 纳(鞋底) |
l | l | la | 腊(肉) |
g | k | ga | 仓库 |
k | kh | ka | 渴 |
ng | ŋ | nga | 咬 |
h | x | ha | 扒(吃饭) |
hh | ɣ | hhep | 学 |
j | tɕ | jia | 接 |
q | tɕh | qia | 贴 |
ni | ȵ | nia | 明亮 |
x | ɕ | xia | 杀 |
y | j | ya | 回 |
z | ts | za | 砸 |
c | tsh | ca | 叉 |
s | s | sa | 撒 |
ss | z | ssit | 二(二月) |
说明:为拼写其他方言土语及普通话借词,另设zh[tʂ]、ch[tʂh]、sh[ʂ]、r[ʐ]4个声母。因为现代普通话借词中卷舌音声母被借入白语后大多变成相应的平舌音声母,所以归纳及制定23个白文声母时,没有把这4个声母列入。一般来说,这4个声母很少使用。
第五条 白文韵母共有37个,其形体及读音列表如下:
韵母 | 国际音标 | 例词 | ||
白文 | 汉义 | |||
单 韵 母 | i | i | bix | 低、矮 |
ei | e | bei | 去、走 | |
ai | ɛ | baip | 白 | |
a | a | bax | 泡沫 | |
o | o | box | 簸 | |
u | u | kux | 善于 | |
e | ɯ | bex | 水塘 | |
v | v | kvx | 蛇 | |
复 韵 母 | iai | iɛ | biai | 边、问 |
ia | ia | bia | 端(动) | |
iao | iau | miaofgeif | 阉鸡 | |
io | io | biox | 不是 | |
iou | iou | miouz | 直 | |
ie | iɯ | miex | 束 | |
ui | ui | huix | 火 | |
uai | uɛ | guaiz | 坏了 | |
ua | ua | gua | 蕨菜 | |
uo | uo | guof | 各 | |
ao | au | gaox | 高 | |
ou | ou | ou | 浇 |
说明:①南部方言有三个儿化韵母:er[eʴ]、ier[ieʴ]、uer[ueʴ],分别与中部方言ai[ɛ]、ain[ɛ̃]、iai[iɛ]、iain[iɛ̃]、uai[uɛ]、uain[uɛ̃]对应。例如:
汉义 | 南部方言读音 | 中部方言读音 |
淡(味淡) | bierp | biaip |
偏斜 | pierl | piail |
命 | mierz | miaip |
瓦 | werz | wainp |
歪 | kuerl | kuail |
逛 | guerx | guainx |
寡 | guerx | guaix |
②中部方言有一套鼻化韵母,以加n表示(m、n、ŋ做声母的音节不加)。它与南部方言的口元音韵母对应。中部方言的鼻化韵母分鼻化单韵母和鼻化复韵母。两种鼻化韵母列表如下:
白文 | 例词汉义 | 中部方言读音 | 南部方言读音 | |
鼻 化 单 韵 母 | in | 梅子 | jinx | jeix |
ein | 晚饭 | beinx | beix | |
ain | 掰 | bainl | baif | |
an | 丈 | zant | zaz | |
on | 美好 | qionl | qioul | |
en | 次 | benl | bef | |
vn | 东 | dvnl | dvf | |
鼻 化 复 韵 母 | iain | 扁 | biainx | bierx |
ian | 猪大口吞吃 | bianp | biap | |
ion | 面貌 | pionl | pioul | |
ien | 冰 | bienl | bie | |
uin | 远 | duinx | duix | |
uain | 游逛 | guainx | guerx | |
uan | 裤 | guanl | guaf |
③字母v有两用:在音节开头时为声母[v],在音节中间时为韵母[v]。
④韵母ui亦有两用:在声母j、q、x、y后时,读单元音[y],例如:juix“嘴”、quit“烙”、xuix“水”,在其他情况下读复元音 [ui]。
⑤为了避免词儿连写的混淆,凡u开头的音节,要把u改为w。例如uap→wap“核”、uerp→werp“写”。
⑥韵母i有变体[ɿ],它只与声母z、c、s、ss结合。例如:zilfvl“棕树”、cil“遗失”、six“麻”、ssitkuil“饵块”。
⑦韵母ao、uo、ou主要存在于南部方言,与中部方言o[o]对应。拼写汉语借词时两个方言统一用这组韵母。
第六条 白文声调。白语南、中两个方言各有8个声调,相同的有7个,不同的有1个。白文表示法列表如下:
调名 | 调号 | 调值 | 松紧情况 | 例词 | ||||
南 | 中 | 南 | 中 | 南 | 中 | 南 | 中 | |
l调 | l | 55 | 松 | jilguil 犁头 | ||||
b调 | b | 55 | 紧 | jib 继 | ||||
f调 | f | 35 | 松 | jifjif 积极 | ||||
x调 | x | 33 | 松 | jix 拉 | ||||
省标调 | 44 | 紧 | ji 蛭 | |||||
z调 | z | 32 | 松 | jiz 渗 | ||||
t调 | t | 31 | 松 | jit 田 | ||||
p调 | p | 42 | 紧 | jip 侄 | ||||
d调 | d | 21 | 紧 | jid 旗 |
说明:
调名读音按字母读音加“调”。调名字母与调号相同。
②调的松、紧由韵母的松喉元音和紧喉元音而来。除d调无对立的松喉调外,中部方言有对立的三对松、紧喉调,即l调对b调,x调对省标调,t调对p调。南部方言有对立的两对松、紧喉调,即x调对省标调,t调对p调。紧喉调的标志是调号字母都带有圆形圈,即b、p、d。
③中部方言的b调为汉语借词声调。南部方言无此调,汉语去声调借词仍读l调。
④南部方言有z调,中部方言无此调。
第七条 拼写规则
(1)词的连写和分写
多音节单纯词连写,复合词一般分写。例如:golleizi “蝴蝶”(单纯词),golleizi ded “(一只)蝴蝶”(有定指单位的复合词);yeifcilkvl “翅膀”(单纯词),yeifcilkvl zad“(一双)翅膀”(有定指单位的复合词)。
(2)四音格词不论何种结构形式,均以两个音节为连写单位,中间加短横“-”。例如:
heilmerd-daotter 雷鸣电闪(南)
hainllod-hainlbanp 生龙活虎(中)
geildeip-ngedmaix 鸡猪牛马(中)
yeye-gaga 快吃状
(3)大写字母用法
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的姓氏、专名、通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地名、专有名词例词看附录“白文样品”,人名的写法例如:
Zaol Zilhuap (南)赵志华 Atkuaxzi (南)阿狗子
Litsvxjib (中)李书记 Laotwanp (中)老王
Litsvjil(南)李书记 Laozwap (南)老王
句子、诗行的第一个字母大写,例子参看后面“白文样品”。
专有名词缩写按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例如:
D.B.Z.Z 大理白族自治州
D.Z 大理州 B.Z 白州
D.B.Z.Z.SS.D.D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SS.D 人大 Z.X 政协 D.S 大理市 E.X 洱源县
H.X 鹤庆县 J.X 剑川县 Y.X 云龙县
(4)移行符号
移行按音节移,后加短横“-”。例如:
···············cil-
get··············
(5)为了有利于形成共同语,对以下几个专有名词或出现频率极高的词形,有必要进行初步规范,南、中两大方言在调的读法上稍有差异,但词形书写可以保持一致。
①“白族”的白语词形为“Baipho”,汉字白读的词形为“Baifcuf”。
②“大理”词形为“Dallit”。
③“自治州”词形为“zilzilzou”。
④“不”词形为“mux”。
⑤后缀“子”的词形为“zi”,如Baipzi“白子”、geifzi ded“一只小鸡”。
⑥“的”的词形为“no”。
标点符号、隔音符号、阿拉伯数字、计量单位、引文、专业名词符号的用法与汉语文的有关规定相同。
附录
白文样品(一)
Berp Milwa Kv
(南部方言)
Berp milwa zi berp jix jix,
Gou no zou de berp ngeid jix.
Cil no yeiz de berp yif koul,
Berp zif youd beid sei.
Berpherl-berpssit ye fv het,
Berpdoud-berpsoul niou sua qi.
Berpzoupni het nidgerf jif,
Berp milwa salhui.
Baip Milngua Kv
(中部方言)
Baip milngua zi baip jix jix,
Go no zo de baip ngeid jinx.
Cainl no yip de baip yil konl,
Baip zail yond beid sei.
Baiphail – baipssit ye fv het,
Baipdond – baipsonl mia sua qi.
Baipzopyon zi yindgainl jil,
Baip milngua sanlhui.
月亮调
白姐白妹白月亮,月白衣裳穿身上,
白羊皮坎披身后,白鞋白晃晃。
白米饭儿腹中藏,白言白语不声张。
白天人多不好见,白月光相会。
白文样品(二)
Celhuf Baipngvzzi Sif
(南部方言)
Baipho nidgerf zex 159 ngvt xuiz dier, zvtyaol gvz hel Ngvdnalset no Dallit Baifcuf Zilzilzou lil Nuljia Lifsufcuf Zilzilzou. Bel dedmef Baipngvzzi no sif mux, xif mel zafsif nadguoz. Zex Baipngvzzi sif hel zil, ngal ssvt baot saotmap、ji sit’vx、werp xiel、ji Baipkv、hhep Hazngvzzi sif, duil tipgao ngal Baipho no vephual sulzif bel huxcvt zafsif jif.
Cenlzan Baipngvpzi Svl
(中部方言)
Baipho yindgainl zex 159 ngvp nol jiai, zutyaob gvpgaid zil Ngvdnalsent no Dallit Baifcuf Zilzilzou yinl Nuljianx Lipsuxcuf Zilzilzou het. Dedgeltanl, Baipngvpzi no svl yaf mux, zafsil no yinlgud. Baipngvpzi svl zex laphhex zil, ngal yonp mot saotmap、ze sait’vx、vaip xien、ze Baipkv、hhep Hanpngvpzi svl, duib tipgaox ngal Baipho mal venphuab subzif zopgua zex mel xiotcvt.
白文赞
白族有159万多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从前,白族没有表达本民族语言的文字,深深感受到没有文字的痛苦。现在有了白族文字,我们用它扫盲、记事、写信、记录白曲、学习汉语文,对提高白族的文化素质很有好处。
(本方案原载《云南民族语文》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