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丨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白语文方向学位论文报告会成功举办
薪火传苍洱,白语绽新声
为祝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白族语言文学方向2025届同学毕业,进一步促进相关高校白族语言文学方向的教学、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工作,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白语文方向学位论文报告会于2025年6月15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召开。
2025年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白族语言文学方向的本、硕、博毕业生接近40人,本次报告会邀请了10位同学报告了学位论文。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的领导、师生线下出席会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领域的专家、学子及其他关心白族语言文化事业的热心人士线上出席会议。
在毕业生同学汇报论文后,与会专家和博士生同学分别进行了点评和讨论。本届论文报告会在传承往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议程设置,为与会师生构建了一个兼具学术深
度与互动广度的交流平台。
报告会开幕式由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赵金灿主持,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国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王锋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姜镕泽教授先后致辞。
王国旭院长指出,白族语言文学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其研究、保护与传承关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丰富性,关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传承和延续这一专业方向,正是基于对国家语言文化战略的深刻理解。王国旭院长在致辞中也回顾了前辈学人对民族文化事业所做的努力,他们的付出不仅为今天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也为守护中华文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对同学们提出了三点期望,希望大家传承学术薪火并坚守文化情怀、扎根田野练就过硬本领、勇于探索贡献青年智慧。
王锋研究员首先向毕业同学表示衷心祝贺,并感谢各方面支持报告会的召开。他指出,学位论文报告会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也发挥了学习研究的引领作用。他强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师生在教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认识,提高站位,深入认识语言文字在党和国家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服务国家语言文化发展战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他回顾了前辈学者在学科建设上的艰辛探索,指出两个高校开展白族语言文学方向教学的成就来之不易,同学们要珍惜学习机会,以语言文字专业理论的系统掌握为基础,积极扩展民族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学术视野,深入了解白族和大理历史文化,提升综合素质。他希望毕业同学要保持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热爱,毕业后不论是否从事相关的学习和工作,都要持续关心支持民族语言文化事业的发展。
姜镕泽院长高度评价学位论文报告会的意义,指出这不仅是学术成果的一个展示,也彰显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未来。他指出,深耕方能叶茂的道理永不过时,希望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同学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并广泛涉猎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只有具备跨学科的视野,才能更好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他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扎根于本土民族文化,培养问题意识,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论证分析,向兄弟民族、向世界讲好白族语言文化故事,最终服务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局。
论文报告会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由云南民族大学教师杨银梅博士主持。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杨丽婷从形式、句法功能、认知基础及语用功能等多角度分析了剑川白语的V+P领格+NP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煊博士对该论文作出评议,肯定其敏锐地注意到母语中这一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认为其选题与研究思路都很好,但论文对部分语料的分析不够准确,分析方法和语言材料的结合度不够高,可以就此再作完善。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银珠结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了怒江州泸水县金满白语鼻化元音的变异情况,结合人口统计学信息及对个人语言能力的调查,讨论了不同社会因素和鼻化元音变异的关系。李煊博士在评议中肯定了论文选题的价值,也指出研究需要对数据的来源作更清楚的介绍,确保调查的准确性,要有合理的论证,同时也要注意参考文献的引用规范。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闻琼珍从形式类型、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等多方面讨论了洱源白语重叠式形容词的特点。中央民族大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渠玺月在评议中肯定了其论文选题的价值及调查的充分性,建议在论文中调整对研究方法的论述、明确语料来源与个人信息,优化逻辑结构与术语表述,确保研究准确翔实。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窦紫然调查整理了喜洲白族大本曲《天仙配》的曲本,并对其中的白文唱词进行了初步释读与分析。云南民族大学教师杨银梅博士在评议中认为,论文选题值得肯定,具有白族语言文化传承保护的现实意义,但论文中对白文符号系统的分类略显单薄,应结合前人的研究作更细致的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字分析和唱词译释。
论文报告第二阶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煊博士主持。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杨哲对挖色、禾甸和沙朗等地白语no³³系多功能助词的功能、来源及语法化路径进行了跨方言比较分析。云南省委党校教师李雪巧博士在评议中建议应说明调查选点的依据,并从具有跨语言可比性的语义范畴切入来分类讨论no33的不同功能,以彰显白语材料的类型学价值,同时要注意文章章节体例的规范性及关键词提取的准确性。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黄微从差比句的类型、构成成分、比较标记的来源等几个方面探讨周城白语差比句的特点。李雪巧博士肯定了研究的论证思路与行文脉络,并建议可以从章节小结内容提炼、目标与论述的关联度方面进行改进,还可以拓宽视野,进一步探索语言表征背后文化心理交流的机制。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赵雪洁对泸水金满白语的话题结构、话题标记及其分布和来源进行分析。李雪巧博士肯定了论文选题的价值和材料的创新性,同时提醒要注意标注规范,选取合适的分析方法,建议进一步从跨语言视角进行比较,从差异中体现特点。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2022级研究生周瑞霞基于元江因远白语与白语三大方言区代表音点的比较,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探讨元江因远白语方言岛的归属问题。西南林业大学教师杨海潮博士从比较的视角与意义、理论与方法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评议,建议补充完善文献综述以及对语料的分析,并多思考语言比较的意义与方法的合理性。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李子鹤博士肯定了周瑞霞的田野调查工作,并指出该问题属于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具体来说是讨论亲属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历史比较法,其前提是建立不同白语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北京大学的汪锋教授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在已有历史比较研究基础上来讨论因远白语的亲缘关系,研究就会更有效、也更有说服力。他还指出了词汇相似度等概念问题,提醒同学多加考虑。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陈晶晶从声学特征、听辨实验和音系分析等方面对白语大理方言中特有中降调(即32调)进行研究。杨海潮博士肯定了陈晶晶论文的分析工作,建议其注意数据与结论的逻辑关联,展现实验数据的语言学意义,同时提醒其行文中文字使用与格式规范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杨静从趋向动词的类型、句法功能、对称与不对称性和语法化等方面对大理白语趋向动词作了深入分析。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师杨银梅博士建议杨静在分类中注意趋向动词语法功能的区分,对例词的搭配情况和对应关系进行补充,分析语料时要详细说明语法化演变路径。
论文汇报结束后,主持人李煊博士再次提醒同学,研究中要多读文献、语料分析要多斟酌、注意新方法新理论和材料的适配度、行文要多推敲,从不同方面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下关一中的何建公老师建议同学们关注白语与汉语(尤其是古汉语)的比较,并鼓励大家积极开展母语研究。
闭幕式由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师张磊主持,云南省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译审张霞发言,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赵金灿作会议总结。
张霞老师首先对筹备报告会的师生及关注白族语言文学事业发展的各界社会人士表示感谢,对毕业的同学表示祝贺。她认为本次学位论文报告会规格高、线上线下讨论规模大、研究关注范围扩大,取得圆满成功。她希望同学们继续深造学习,并持续关注、关心和支持白族语言文化事业。她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积极拓展视野和知识储备,勇于探索交叉学科研究,不断推动白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宽更远。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赵金灿老师作会议总结。他认为,此次论文汇报会规格高、参与面广,相比往年论文选题质量提升,汇报人准备更充分,同时会议组织有序,点评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有助于研究深化,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论文,报告会达到了预期目标。他提出,要将学位论文报告会这一创新形式延续下去,凝聚关注白族语言文学方向的各高校师生,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最后,他对毕业生表示祝福,对筹备报告会的师生表示感谢,也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怀揣着对白族语言文化的热情继续努力,书写新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