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全景
返回顶部
×
欢迎访问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网!
从贝叶向数字的华丽蝉变 ——傣文数字化建设扫描
时间:2019-01-17 来源:原创 作者:管理员 浏览:3325
分享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傣族先民将傣文刻在贝叶上,依托小小贝叶传承文字和文化。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傣族文字和文化的传承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贝叶刻写向数字应用华丽转身,应用范围、传播方式、传播功能发生了质的飞跃。

西双版纳州高度重视傣文的宣传、教育、推广、研究工作,西双版纳傣文取得了长足发展。195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第二届各族各界代表会根据傣族广大群众的要求,决定改革原用的傣文。1954年,有关部门提出了西双版纳傣文改进方案。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推广使用。改进后的傣文称之为新傣文,改进前的傣文则称为老傣文。

傣族语言文字承载着人民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情感沟通的重任,其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理直接影响着傣族的信息化和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社会生产的每一个角落,网络传播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对外交流合作的空间不断扩大,研发傣文数字化处理技术,对促进傣族群众发展经济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西双版纳报社从1996年起,与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在傣文信息技术领域开始了长达22年的密切合作。双方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展了傣文编码字符集、傣文字库、傣文输入法、傣文排版技术等领域的研究。1997年,西双版纳《傣文报》告别“铅与火”,实现电脑激光照排和胶印。2002年,西双版纳新、老傣文计算机组版系统研究成功,让“傣文电脑”梦想成真。西双版纳报社用该系统编排出版了《傣文报》、编排了《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2004年以来,报社参与承担了教育部科研项目“基于ISO10646的维、哈、柯、傣文电子出版系统研发”,该项目先后获得中国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最高科学技术奖——“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及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最高科学技术奖——“王选科学技术一等奖”。傣文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研究,为傣文网络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2005年,新傣文国际字符编码标准化通过国际认定。2008年,老傣文字符国际化标准通过国际认定。目前,新老傣文字体共有20种,已有7种字体字型获国家标准,可应用的傣文输入法有4种,傣文采编系统、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傣文语音输入法、傣文网站管理系统4项软件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版权。

2009年11月2日,西双版纳报社经过历时两年多的技术研发和攻关, 成功建成开通了中国第一个傣文网站——西双版纳傣文新闻网,这标志着上千年依靠贝叶传承、口传笔录的傣文和傣族文化,驶入了现代信息的“高速路”,开创了我省少数民族文字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先河,不仅是边疆报人创新宣传内容和形式,用现代高科技抢占民文数字化和网络化宣传制高点,也是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尝试。很多傣族群众、傣族学者、傣文化工作者由衷感慨地说:“千百年来,在树叶上慢慢爬行的古老文字终于驶入了信息快车道。”

傣文数字化的征程一直在路上。2014年12月12日,《西双版纳报》傣文手机APP客户端正式上线发布,这是全国首家开通的傣文报手机APP客户端。读者可以通过APP看到新老傣文两个报纸版面,在手机上就能真实地再现傣文报纸版面,具有纸质报纸的阅读自由,具备权威性、准确性、可靠性等优点,同时又具备网络媒体及时的优势,更具备手机媒体的贴身性、方便性、个性化等特点。它的成功上线,让我州30多万傣族读者在手机上看傣文电子报的愿望成为现实。现在,读者还可以通过手机APP和西双版纳报社微信客户端“傣语读报”栏目,体验从“看报纸”到“读报纸”的转变。

2015年,西双版纳报社启动了意义深远的傣文报、汉文报纸媒数字化工作,力争经过4至5年的努力,把1957年创刊以来所有合订本形式保存的报纸全部数字化,让尘封的新闻历史搜索更加便捷高效,目前这项工作已接近尾声。2017年,中央项目——民文印刷设备更新升级改造完成。中央项目——傣文电子词典和辅助翻译系统研发工程,目前已经完成软件技术研发工作,正在对语料、词汇进行搜集分析。项目完成后,用户将可以方便地在手机、电脑上实现汉文—傣文的便捷互译,这也将成为全国首个傣文电子词典。2018年,为更好地保护傣族传统字体文化,西双版纳报社又争取到云南省“百项精品”民族文化扶持项目——傣文传统字体字库建设,目前该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中。

傣文数字化工作从研究到应用再到推广,凝聚了几代傣族文化专家、学者、科研人员20多年的努力和心血,到如今已经结出累累硕果,成效显著,为傣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未来深度研究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