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植物 文化 保护 变迁 摘要:景颇族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非常丰富的植物文化现象,他们用植物传递信息,从植物的适时变化中获知节令(物候历法),用植物占卜,以植物的自然变化为兆示来预见事物、年景的好坏,以植物驱鬼避邪,植物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他们的日常生活、诞生、婚丧嫁娶、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等活动都有植物文化的体现。景颇族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有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传统文化习俗,出于对超自然的信仰,人们将对鬼神的崇敬延伸到对鬼神周围的物质环境中,包括生物和物理环境的崇敬和自觉保护;出于生活需求,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规范和管理等。这些文化习俗在物种、生态系统等方面,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管理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密切关系。这些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习俗今天已发生了一些变迁,部分习俗在部分景颇族地区已经消失。这些习俗的消失是景颇族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损失,同时也是景颇族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1、引言 景颇族是居住在中缅边境一线上的民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州)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五县市海拔1400~180m的山区,少数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地区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1995年末,云南景颇族人口为12.5万。景颇族主要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俄和博洛不同自称的支系。景颇族聚居的山区大部分纬度偏南,气候温和,霜期很短,一年只有1~2个月,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8~24度之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500mm左右。气候明显可分雨季和旱季,每年的五月到九月是雨季,十月到第二年的四月是旱季。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到处山青水秀,树木葱笼,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森林面积大,199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6%。 植物与景颇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在景颇族文明史的演进过程中,植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成就,景颇族中至今还流传着利用竹片人工取火的传说。在景颇族的传说中,他们生活中的不少行为是观察自然现象,通过仿生而形成的,其中包括植物的仿生。景颇族青年男女在公房中对唱的《赶脱志》中就讲到人是受了大自然的启示后才学会生儿育女的,男人串姑娘也是从植物得到启示:“格鲜草串着格刺草,麻埃草连着巴令草;花椒树缠着秋千树,大青树抱着大青树。男人看见草串草,男人看见树连树,也会串姑娘了,也会生儿育女了”。①据景颇族创世史诗《勒包斋娃》说,景颇村寨中引水的竹笕,是人们看见紫竹笋叶首尾相接,从中获得启发,学会架设的。在植物资源丰富的环境中和从自然环境中受到启发仿生创造、发明的过程中,景颇人也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文化创造,用植物传递信息,从植物的适时变化中获知节令(物候历法),用植物占卜,以植物的自然变化为兆示来预见事物、年景的好坏,以植物驱鬼避邪,给植物赋予了很深的魔力、神力和象征性意义。在景颇族的社会生活中,一片片小小的树叶和一株株寻常的小草,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他们的日常生活、诞生、婚丧嫁娶、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等活动都有植物文化的体现。 本调查有关材料主要来自1988年由云南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资助笔者在德宏进行的为期2个月的硕士论文田野工作,以及笔者1990年冬季、2000年冬季在德宏进行的两次田野工作,同时也收集了一些他人的文献材料。本调查研究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面上田野调查有关景颇支系的材料来自盈江县铜壁关乡,载瓦支系的材料来自潞西市三台山乡、东山乡下翁角寨。点上材料来源于五岔路乡弯丹寨的载瓦。在面上调查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景颇族社会生活中现行的植物文化行为,以及传统文化对植物的保护情况,笔者选择景颇族村寨弯丹作为个案调查点,做了印证面上调查的个案点调查。 2. 研究社区基本情况 2.1地理位置及隶属:弯丹寨隶属德宏州潞西市五岔路乡弯丹行政村。位于潞西市西部,距市政府所在地芒市69km,距乡政府所在地五岔路11km。弯丹寨的海拔1300m,四面环山,植被保存较好。这是一个景颇族和汉族杂居的村寨,全寨37户,其中景颇族22户,汉族15户。全寨181人,其中男91人,女90人。从地理位置看,弯丹寨处于景颇族聚居区的腹地,离城镇闹市较远,与强势的现代文化保持有一定的距离,但同时又与汉族杂居,这可以说是德宏景颇族与其他民族共居的一个区域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笔者选择这里作为个案调查研究点。 2.2村寨历史:弯丹寨由景颇族建立,景颇族村民绝大多数从盈江的木艾寨迁来,至今已有8代。迁来初期,他们沿用了老家木艾的地名。迁来后不久,该寨的山官因为需要会烤酒和其他手艺的人,到现在江东乡的大新寨把会烤酒和木工手艺的汉族丁发科家请到弯丹,并向丁发科许诺,如果他能动员30户汉人到这里居住,就免除丁家的官工和官谷。于是,丁发科约来了36户汉族。汉族迁来后,与景颇族分开居住,两族的聚居点相距约1公里。汉族根据村寨旁一个垭口的地形像套在牛脖子上弯丹这一特点,将村寨更名为弯丹寨。该寨最兴盛的时期有100多户(其中汉族30多户)。后来,从该村分出了广姆、汤略两寨。村子里陆续有人搬到瑞丽的南广寨,畹町的弄弄寨以及缅甸的赶那、广示体、排广、勐古等地。1966年景颇族从原来的居住点搬到了现在的位置。 丹寨景颇族村民的姓氏有梅何(何)、很滚(金)、勒排(排)、藏包(保)、直闪(刀)、熊几种。其中以梅何姓氏为多。汉族姓氏有丁、杨、王、卢、储、寸六姓,除寸姓没有与景颇族通婚外,其余5姓都有人与景颇族通婚。有的家庭景、汉通婚已有几代。 2.3 经济生产:弯丹寨村民的生计以农业为主,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3.3hm2hm2,其中水田15.87hm2,旱地17.5hm2。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豌豆、薯类(主要是芭蕉芋)。水稻是村民水田的主要作物,每年种植一季。苞谷、豌豆、薯类是旱地的主要作物。弯丹寨的土地面积不算少,但水田中,保水田少,不少水田水位低,不能按节令栽秧,山田和旱地,由于气候关系,谷物生长不好,产量不高。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甘蔗、核桃,茶叶面积全寨有3.13hm2亩,甘蔗仅0.33hm2亩,核桃仅0.2hm2亩。村寨森林面积约266.7hm2亩,被划分为集体林、自留山和责任山。这里森林资源较丰富,出售木材是目前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村寨四周被森林包围,离村寨不远处,便是已分配到户的自留山,村民薪柴就在这里获取,薪柴获取方便,村民生活能源100%为木质薪柴。近几年前有部分村民栽种了几千株杉木树,尚未成林。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牛、鸡,猪、鸡是村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家家都有饲养。 2.4生活状况:据20世纪50年代的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材料记载,弯丹寨在50年代中期是西山区(当时隶属西山区)最贫瘠的村寨,当时全寨26户中仅有2户人家粮食够吃。景颇族16户平均每户缺粮8个月以上;8户汉族,终年以手工业、副业谋生。1952年到缅甸、遮放等地做小生意的村民在半数以上。现在情况有了不小的变化,1999年,弯丹寨年人均粮食332kg公斤,年人均收入768元,缺粮户减少到了10户左右。弯丹寨1951年前,全寨全部是茅草房。现在除9户人家外,其余28户盖起了瓦房,7户购买了电视机,4户购买了手扶拖拉机,1户购买了汽车,1户购买了碾米机。 2.5学校、交通等基础设施:弯丹寨因处村公所所在地,因此,有一所6年制完全小学,本村公所其他3个寨子的孩子到这里上学,在校学生180多人,教职工11人。村公所卫生室有一个女卫生员,可为村民治疗感冒、拉肚子等小病。稍大的病痛须到五岔路、芒市治疗。1994年弯丹寨设立了集市,集日每5天一次,附近村寨和相邻西山乡的群众都来参与。村寨中有3个村民经营的小卖部,出售日常生活用品。一家经营小卖部的村民同时经营卡拉OK和放映VCD。村寨中还有2家外村寨村民经营的做家具的木工作坊。村寨旁边有一条从五岔路到西山乡的乡村公路通过。1979年该村开始通电,到1981年中断,1994年复通。 3. 景颇族社会生活中对植物的文化利用 3.1景颇族的植物观念 (1)关于植物的起源 景颇族认为植物是神创造的。关于植物的起源,在景颇族的创世纪《目瑙斋瓦》中有4种来源: ①一些植物是景颇族的造物母木占威纯的乳汁变成的,她乳汁洒到的地方长出了木挤龙东、诗旺迷木荣、木挤勒盘、拾旺迷敢、木挤勒摆、拾旺迷台等酒药草;叔努勒波、木瓦野、卡包波、勒布波、克嘎能买、木岭诗南等蔬菜;甘蔗、芭蕉树、牛肚子果(菠萝蜜)树等水果。 ②一些植物是由传说中造美的神鹰创造而来,神鹰死后,从它的嘴里生出了甜草,长出了芦苇;从嗓子长出了席草;从它的羽冠长出了鸡冠花;从它的头颅生出了药筒葫芦;从它的脖颈长出了水瓢葫芦;从它的羽毛长生出了牛梳子藤;从它的翅膀长出了弯果藤;从它的脊梁生出了金竹;从它的脚杆长出了直杆树;从它的爪子长出了鹰爪刺;从它的肋骨生出了茅草;从它的血管长出了苏木树;从它的心,生出了马藤树;从它的肚子长出了老瓜藤。 ③有的植物是创世英雄宁惯娃的哥哥得如朋的尸体变成的。得如朋死的时候,在他头发着落的地方长出各种小草;耳朵着落的的地方长出了杜鹃花;眼睛着落的地方长出了诺报花。 ④大地上更多植物是传说中的神特荣特热拉播撒的。他去过很多地方,所到之处都撒下了树种和草籽,这样才使辽阔的大地长出了千种树,万种花,使千座高山变得好看,万个坝子变得美丽。 在调查点弯丹寨流传的祭词中说,植物是由木坡送唇散(男)和木迷 (女)这对神话中的男女神,在3个白天和3个黑夜里种下的。 (2)对植物的观念 ①景颇族认为地上所有的植物都有魂,都有鬼。在超自然信仰中,有负责管理植物的鬼,地鬼mi nan负责管理植物,包括庄稼;天鬼sheng la负责五谷丰收;韭菜鬼zi ga负责保护庄稼不被偷盗;zi ka鬼负责谷物的生长和管理谷魂,人们为了防止稻谷生病,保证粮食丰收,要祭献它。景颇族认为稻谷也有寄居体外的看不见的灵魂,他们认为打谷子时往往会把谷魂吓跑,如果不把它叫回来,它就不能跟着谷子回家,没有谷魂的谷子是不经吃的。为了确保稻谷的丰收和经吃耐用,必须祭祀和叫魂。有时因谷子在田地里被牛吃或被偷盗也要叫谷魂。叫谷魂时,主持祭祀仪式的祭师董萨在叫谷魂的同时,还要把玉米、小米、豆子、芋头等其他粮食作物的魂都一起叫回家。在景颇山的旱谷地里,有两种景颇族载瓦语称为“bang du”和“ zheng pue”的植物常常与旱谷长在一起,景颇族载瓦人的民歌中把这两种植物比喻为谷子的父母。在举行吃新谷仪式去采稻谷时,背箩周围要用这两种植物装饰,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把谷魂引回家。 ②在景颇族的观念中,植物能引起疾病。景颇人生病,如果占卜认为是zhi tong鬼作祟时,他们认为这时病人的魂被zhi tong鬼用竹子、藤子捆住了手,用er yi 草捆住了脚,通过祭祀,请zhi tong鬼放开拴在病人手脚上的植物,病人就能康复。在弯丹寨,这里的村民认为nui bu po 、qiang bang po、mi zhi po这三种花开使人容易感冒。 ③在景颇族的观念中,有些植物能驱邪除秽。例如:姜(Cang)、大蒜(la suan)、辣椒(shi pi )、蒿子(cuen bu)等植物,他们认为可以驱鬼祛邪,因为鬼怕这些东西的味道。出远门时,衣兜中放上姜鬼就不能附身;在婴儿的衣服或帽子上戴姜片和蒜瓣,能防止不洁的东西危害;如果认为家里有鬼,可以采取烧干辣椒的方法驱鬼。弯丹寨的景颇族村民在参加送葬的人们从坟地回到死者家门前时,要用浸泡着这几种植物的水洗手,然后再用yi chi(一种叶似竹叶的草)沾水洒在身上,以清除从坟地带回来的不洁之物。Yi chi用它的音发挥祛除不洁的作用。“chi”在景颇族载瓦语中是用指甲掐掉的意思,用yi chi象征用指甲掐掉不洁的东西。 ④在景颇人的观念里,阳间和阴间的植物有所区别。他们认为非正常死亡者所在的阴间,没有树木、竹子,只有什么也不能做的ban kong草、gong la草和稗子。 3.2用植物形容人及其他动物和事物 景颇人常常以植物做标准来形容人的美丽。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他们认为人的牙齿要像丝瓜籽一样又黑又细才美;人的嘴皮要像一种果皮薄而红的果子“guan zhe gu”才好看;人的身体要像饱满的芭蕉花一样才漂亮;人穿衣服要像茂密的树叶围着不通风才好看。他们还常常用花来形容姑娘的漂亮,最普遍的是用“ban xie”花来比喻姑娘的美丽。景颇人认为“ban xie”是花中最美最香的花,景颇族的民间故事中讲到:地上有99种鲜花,它们都比不上“ban xie”花。景颇人还常常用生长得挺拔的树木来形容小伙子,例如:某某长得很结实,就像一棵挺拔健壮的锥栗树;某某小伙子长得像青竹一样标直、英俊。等等。 在景颇族的口承文学作品中,还常常用植物来形容其他的动物或事物。例如在景颇族民间故事《凯刚和凯诺》中,形容一只恶鹰时说它的脚像树干那么粗,爪子像怪藤一样;形容巨蟒时说它的身子有十抱老树那么粗,立起来脖子有两棵树那么高。生产歌中说:布谷鸟身起芭蕉包,眼起“ke zang zhi”(一种果子,像布谷鸟的眼睛),舌起千张包(一种果子,像布谷鸟的舌头),脚起麻栎树枝子,毛起麻栎树叶,肠起“qi ke nei”(一种结苦果的藤),肚起“pe cang”(一种果子,当地汉语叫老鼠土瓜)。 形容人丁兴旺常用像芭蕉一样饱满,像甘蔗一样发蓬。祝福家族后继有人,常用像竹子一样节节相连来比喻。形容一个寨子漂亮好象白露鸡枞一样;形容山包好看像芭蕉包一样。 在景颇族的谚语和祷辞中,常常把人与植物联在一起。在丧葬送魂时,祭师会用“竹笋出完了竹蓬就要衰落,人死了魂就要回到祖先那里去”来告诫死者。为死者的儿女们祈福时常说:“失去父母的儿女们,你们会像坍塌了的山坡上的桦桃树茁壮成长,成为茂密的森林。人的寿命在天上,树的寿命在土中,要像园中的甘蔗大蓬大蓬地发展,要学竹蓬里的竹笋往上伸,要学芭蕉结出一串串丰硕的果实,生儿育女,成家立业,发财致富,丰衣足食。”为求子的人祝福时说:让这对夫妇生儿育女,一年一个孩子,让孩子个个白白胖胖,就像一串串枇杷果一样又红又大,就象甘蔗一样,一蓬更比一蓬旺。为老年人长寿祝福时常说:某某人的生命就像最牢最硬的树木一样结实,千年万年。 3.3 婚嫁活动中对植物的文化利用 在景颇族的婚礼仪式中,植物“pong”是必不可少的。过草桥是景颇族传统婚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式。在传统的婚礼中,新娘过门时,新郎家中供奉着几个家堂鬼,就要在院场中正对着房屋中柱的地方栽上几蓬形状像茅草的“pong”,把“pong”草蓬从中间分为两半,中间搭上一块木板,这就是草桥。新娘要走过草桥,才算明媒正娶,才能成为丈夫家的正式成员,婚姻才能受到社会的公认。 关于“pong ”为什么在景颇人的婚礼中有这么重要的意义,景颇人对此有他们自己的解释。几位景颇族男人解释:pong与其他的草不一样,它长在比较偏僻、阴森、人畜罕至的地方,但生命力很强,不易遭受虫害,长得非常茂盛,一棵能发成一大蓬,植株强壮,开出的花呈芦苇花的形状,花色呈纯白色不杂,非常好看。结婚用pong,有两层含义,一是祈望新婚夫妇今后人丁兴旺,像pong一样的发展;二是用pong挡住不好的鬼,把它们赶到偏僻、阴森、人畜罕至长着pong的地方。在这里pong既是生命力的象征物,也是驱鬼去邪的象征物。 笔者在弯丹寨访点调查期间,与弯丹村民一起到3Km公里外属同一行政村的白岩寨,参加了白岩村民祁勒对之子祁勒干的婚礼。新娘来自同一行政村的广姆寨。婚礼过程中,所用的植物有pong和景颇族载瓦语称为pong tuen的攀枝花树。新娘和送亲人进入新郎家前,在距新郎家50多米进入新郎家必经之路的中央,祭师用pong 草和一只小白母鸡进行了祭祀仪式,祭祀的目的是:来客多,各种鬼,特别是非正常死亡的杀洼鬼也会跟着客人到来,送新娘的队伍也会把女方村寨和路上附来的鬼带来,这些鬼进入男方村寨后会闹事或产生疾病,祭祀路鬼就是让它守好路口,不让外来鬼进入村寨。祭祀活动完毕后,新娘及送亲人、拉嫁妆的汽车和拖拉机经过这里到达新郎家房屋前。他们达到后不立即进入新郎家,而是在场院休息。他们男女分开,坐到两处铺有竹席的地方,男子坐处,全是用攀枝花树新砍的白色方形木柱。这里也和其他景颇族地区一样,新娘进入新郎家房屋前要举行过草桥的仪式。过草桥是要把附在新娘身上的鬼隔除在门外。过草桥前,一个董萨站在新娘身后,用两棵pong 草结成的草环,在新娘的身后,从头到脚套七次,据说这样做能除去新娘身上的不洁和从娘家带来的鬼。婚礼中使用的pong 草,一是象征驱邪,二是企求新婚夫妇的家庭会象这种草一样兴旺,人口不断增加。 虽然这是弯丹寨邻村的婚礼,但据与我同往的弯丹的老人们介绍,他们村寨的婚礼过程中使用的植物,和植物所包含的意义与这里是相同的。在弯丹寨,除婚礼上使用植物外,据村民们介绍,在男方家看好某个姑娘准备去提亲之前,就要用pu she 或po bu卜卦,占卜结果吉利,他们才会去提亲。 3.4 丧葬活动中的植物文化利用 笔者到弯丹寨调查期间,没有看到完整的丧葬活动,只看到一户丧母村民家丧事的最后一个活动——叫魂。叫魂在景颇族载瓦语中称“biao weng”。景颇族认为人有魂,而且魂会离开人体外出,当魂离开身体不归时,人就会生病或遇到不幸。他们认为在丧事过程中,有些参加料理丧事的人魂会掉在坟地或送葬的路上,所以,在丧事结束时要举行叫魂活动。在弯丹寨,叫魂活动中使用的植物有姜和载瓦语称为“le za po”的叶子。仪式在主人家火塘边进行,在仪式开始前祭师吃下一块生姜,又在衣兜里放了一块。据说吃姜是在念唱的过程中嗓子不会沙哑,把姜带在身边是为了驱鬼。祭师董萨念祭完毕后,主妇和其他的亲戚把祭品糯米饭用le za po叶子包成小包,分发给在场的人每人一包。据说通过叫魂活动,吃了叶子包着的糯米饭,人的魂就能回到家,附在自己的身体上。 据村民们介绍这里丧葬活动中使用的植物还有: pai nei :一种藤。景颇族载瓦人在老人死后杀的第一头牛叫“wu du nuo”,这头牛是专门杀给死者牵回“老家”给他(她)驮东西用的役牛。杀这头牛时,要在牛的脖子上拴上pai nei,据说这种藤很结实,只有用这种藤拴着杀的牛,死者才能牵走。 Shi lang:一种会结果,杆上长刺的植物,当地汉族称为“黄泡”。放在死者的棺材上,可以驱除外来的野鬼和恶鬼对死者的骚扰。在出殡后,用泡有这种植物的水泼洒房间,驱邪除秽。 Ze ne(锥栗树)、zheng reng(一种树)、he nuo(一种树)、xin ma(金竹)、pong、 wu ho(大竹)、 ge chang nei(一种藤植物):老人死后,死者家要在院场正对房屋中柱的地方栽上带叶的这些植物,大竹栽在中间,其他围着大竹栽成一圈,ge chang nei围在外面,这里叫ne za ban,白天跳祭祀死者的“弄洞戈”舞要围着它跳。大竹象征活着的人要向大竹一样发蓬;ge chang nei是象征让跳舞的人抓住它,鬼就不能把活着的人带走。弯丹寨还有人解释说: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掉到了猎捕野兽的陷阱里,他怎么爬也爬不上去。后来一颗ge chang nei的种子掉到了陷阱里,很快发芽,藤蔓伸到了地面上。这个人顺藤爬出了陷阱,得救了。因为ge chang nei救了人,使人获得再生,所以在ne za ban中使用它是乞求死者能死而复生。也有人解释说:ne za ban上的这些树枝是给死者的魂带去建造房屋用的。 tang nue gang:一种会结果的树,当地汉族称为粘枣果树。在弯丹寨,青少年夭折,棺材不用干木板制作,而是砍一棵这种树,把树心凿空入殓。用这种树做夭折青少年的棺材,有弯丹人说,用这种树是因为它木质软,易凿;其他地方的景颇人还有种说法是:用这种树入殓夭折的年轻人,是祈望它会象这种树一样,能重新开花结果。 pu yang gan:当地汉族称为白叶树。景颇族载瓦人老人死亡葬礼时,要用这种树叶为死者包饭菜送到坟地,因为这种树叶是亡者用物,所以生者平时不用这种树作薪柴。 3.5信息传递中的植物文化利用 在1895年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景颇文诞生之前,景颇族中就存在一种用实物表意的“文字”。景颇族的这种表意文字,主要是通过借音表意或借形表意的方式来实现其“文字”的功能。借音表意,是借实物名称的语音与所要表达的词汇之语音所具有的相同音节,采取谐音的方法,以音表意。例如,树根景颇族载瓦语读音为“省明”,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它表达的意思为“思念”、“想念”,“思念”、“想念”的载瓦语读音为“明”。“省明”与“明”有一音相同,树根这一实物取它与所代表的词汇“思念、想念”的一个相同音,采用谐音的方式发挥它的“文字”功能。借形表意,是借实物的形态、形状来表达词汇的含义。例如,一种顶端开白色花团载瓦语称为“ne man”的草本植物,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它代表的含义是“白头偕老”。景颇族的这种实物表意“文字”中有很多是植物,这种实物“文字”与植物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潞西市东山乡的老人金弄顶说:什么树叶都可以用来代信,会用的人,用树叶的音和所要说的话的音套在一起就可以,跟汉族的拼音字差不多。从调查所得的表意植物看过去它们常被用于表达、传递思念和问候的信息:当某人想念远离的家人、亲朋好友时,常常把各种表意植物组合在一起,托人捎去,把思念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在表达思念的信息中,最主要的是树根,另外再加上其他植物和实物。在青年男女的恋爱过程中传递互表情意的信息:用植物信的方式表达爱意,在过去景颇族青年男女的恋爱过程中是比较普遍的。用来传播爱情信息的信件,植物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定,凡是用于恋爱场合的植物,每一种不同的植物叶片必须是双数。表达友爱、相爱的信息时,两片叶子要面对面贴在一起;传达分手的信息时,两片叶子背面对背面贴在一起。打开植物信件,看到叶子组合的形式,便可知道这封信所要传达的信息性质。同样叶子组成的一封信,树叶正反面的组合不同,信的内容就相反。在景颇文诞生以后,这种“文字”在景颇族的景颇、载瓦等支系中也还有使用。 在弯丹寨关于青年男女恋爱过程中使用的实物信,该村年龄最长的一个83岁老年妇女说,她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用抢婚的方式嫁到了夫家,因为没有使用过,所以不知道怎么使用。在笔者访问过6个(3男,3女)60岁左右和2个(男)70多岁的老人,他们知道使用实物信的方法,除一个60多岁的男性在50年代末期曾经收到过一封实物信外,其他的人,都没有使用过。40多岁的村民,他们知道过去的人使用过实物信,有的稍微知道一点,但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具体使用的方法。现在的青年人,有的人听说过过去有这种方法,但已经不知道怎么使用,有的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种方法存在过。 3.6 生产活动中的植物文化利用 景颇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长期对自然季节变换的体验过程中,把植物受一定节律支配出现的适时变化现象(开花、落叶等)与生产节令结合在一起,把一些植物适时变化现象作为他们生产律动的重要来源,从这些植物的物候现象中获取农事节令的信息。根据植物适时变化获取节令信息的情况,因各个地区各种植物生长期的不同和各个地方海拔、气候的差异,也有所不同。 在盈江卡场,三月初,山坡河畔绽出无数粉红和雪白的杜鹃花,是烧地季节来到的标志;在水冬瓜树落叶之前必须把地整好;桃花和梨花盛开之时,最适宜种荞;而陆稻的播种,却不能延迟到杨梅成熟之后②。在盈江铜壁关的小寨一带,樱桃花开是收割旱谷的最佳节令,如果等到樱桃花凋谢才收割旱谷,谷子因过分成熟,谷粒容易脱落。 在潞西下翁角村,水稻撒秧的节令是从一种景颇族族载瓦语称为“南罗逊”的藤状植物的变化获取,当这种植物开出红色花朵时,标志着撒秧季节的来临;山岭上旱谷地和草棉的播种,是听春季的蝉鸣和看一种载瓦语称为“半涅”的树开白花。一种叫“木蕊”的植物开花则标志着冬季的来临,也标志着豌豆、蚕豆、小麦等小春作物的播种节令;20世纪50年代前,这里的景颇族还种植有少量的罂粟,罂粟的播种节令也是在木蕊花开的时候。稻谷的成熟收割时间,是从“蓬生”草获取信息,蓬生草开花便到了收割的节令。在潞西的巩令一带,旱谷和水稻的播种节令,是从红木树和景颇族载瓦语称为“抢泡什”树的变化中获取信息,当红木树现蕾、抢泡什结果时,开始在山岭上旱谷地的播种;当红木花凋谢时,开始水稻育秧;抢泡什成熟时开始栽秧。 弯丹寨所处的潞西红丘河流域景颇族更细致的说法还区分大自然所给予的种村边的地或上半山的地(大约是海拔1000m以上者)及下半山的地或比家边的地海拔为低的地的不同讯息。当地人说,当红木树(so )的花苞起包像ngo zhui鱼的眼睛白白的还没有开的时候,就是种村边地的时候了;到了红木树的花掉在地上一瓣瓣黄黄的,像晒干的酸笋(myik zhuintan)一般时,就是种下半山的地的时候了。此时在地上是栽种旱谷、玉米、红米、姜及苤菜等作物的时候。另外,当地的人们还说:当鬼造果树(chang pao)开始结苞时就是种山田的时候了;在鬼造果的果实开始变黑的时候,就是种坝子的田的时候了(这种树直接结果实,没有开花的过程)。这里的老人们还提到:找柴砍柴的季节最好是在农历过年以前,因为这时候砍的柴不会生虫,而到了“白花开了,雨季开始了,柴也湿了就不好了。”③。这里的景颇人过去记节气,只注重记端午和秋分,现在部分景颇族和汉族的人家有日历,从植物变化中掌握节令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3.7宗教活动中的植物文化利用 万物有灵信仰是景颇族的传统宗教信仰,景颇人认为日、月、山、川、土地以及动物、植物等自然万物都具有灵魂。景颇族把一切鬼魂总称为nat。他们认为,所有人的病痛、家庭和村落的灾害都与nat作祟有关,恶nat常给人带来灾难和疾病,善nat则能庇佑人,给人们以平安和丰收。为了酬谢善nat,祈骧恶nat,人们认为必须定期和不定期祭祀,以博得nat的欢欣。所以,在景颇族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祭祀nat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产生了不少对植物进行文化利用的行为。 在弯丹寨村民中,认为附有魂而在生活中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祭祀活动,或在祭祀活动中用到的植物有: 红木树,景颇族载瓦语称“suo gang”,过去是景颇人日常生活中不烧的树种,景颇人认为,红木树下住着能咒骂他人致死的鬼“kuen kang”,只在有冤仇要报,诅咒仇家时才烧这种树。景颇族社会有血亲复仇的传统,先辈如有冤仇,后代子孙一定要复仇。有些人家势单力薄,难以用武力去战胜仇家,便借助宗教力量,请祭师“董萨”念“kuen kang”鬼,请它暗地里去把仇人咬死。祭祀“kuen kang”,先在僻静森林深处选一株红木树,在树脚栽一丛蓬波草。祭师从主人家一路念出,送到红木树下,杀一条小狗,用****枪射击红木树,用矛戳红木树,以红木树象征仇家的魂。 kang:在景颇族的传说故事中,景颇族第一个非正常死亡的人叫勒要坡,他在打猎时被打死,死时头戴植物“kang”,因而景颇族认为植物“kang”上附有了非正常死亡者的魂“me lan ”。过去景颇族的习俗中男子不能吃这种植物的叶子,他们认为,吃了这种植物,就会被非正常死亡者的魂“me lan”附身,到林中打猎时,自己不打到别人,别人也会打到自己。在景颇族妇女中有用植物“kang”的藤子“kang neu”做脚箍的习俗,但是这种植物做的脚箍男子不能戴,如果男子戴着这种植物做的脚箍,“me lan ”就会跟在身边。如果发生了非正常死亡的情况,送非正常死亡鬼sa wa 和 me lan时,要用kang的叶子摆祭品进行祭献。 在弯丹寨还有很多宗教活动中祭鬼时专用的植物,在祭鬼活动中使用植物时,又有用杆和用叶之分。现分述于下: 祭祀活动中所用树叶: le za po:专门用于祭祀家里养的家堂鬼和天鬼,祭祀这两种鬼时,祭品要摆放在这种树叶上。 Po piu:一种形似芭蕉树的植物,叶上有一层白粉。祭祀天鬼时,祭师要用这种树叶做帽子戴在头上。据村民说天鬼信任白发的人,戴上这种植物做的帽子表示白头,使天鬼信任。在其他地方有人解释为,祭祀雷鬼时戴上这种树叶做的帽子,含义是这种叶子滑,雷鬼站不稳会离去,可以起到让雷鬼与地面隔开的作用。 Ke hong po:祭祀天鬼、地鬼时用来包祭品和鬼筒。 Po zan:也是祭祀天鬼、地鬼时用来包祭品和鬼筒;景颇族不杀牲,用干鱼向鬼许愿,等病好后再杀牲祭献叫许鬼。许鬼时主要用这种叶子摆祭品。 le zuo po:祭祀天鬼、地鬼时用来包祭品和鬼筒;祭祀家堂鬼时也用来摆祭品。 芭蕉叶:景颇族载瓦人中有一种鬼叫“yang nuo”,是专门危害孕妇的鬼,孕妇生病时必须祭祀这种鬼。祭献yang nuo鬼时,必须用芭蕉叶摆祭品;祭祀水鬼“wei sheng”时也用芭蕉叶摆祭;祭祀家堂鬼找不到le za po的情况下,可以用芭蕉叶代替。 Wo shang gan:是一种叶子象野鸡尾巴的树。祭祀管财富的鬼“sin lang”时用来装饰鬼桩。 Zen tong:一种开穗状白花的灌木。祭祀水鬼时,用来装饰鬼桩。 Pong:一种叶形似甘蔗的草,当地汉族称为象牙草,叶边呈小锯齿形,人不小心碰到易划破手脚,宗教活动中用它驱鬼辟邪。是景颇族祭鬼时用得最多的一种植物,结婚时祭鬼用的都是这种植物。此外,除家堂鬼和zi tong 、mu li两种山鬼外,祭祀其他所有的鬼都用peng。祭师在祭祀时,口中念到:不论是什么鬼都要注意,我手中拿的是peng 草,碰着哪里就划破哪里。戳着眼睛,眼睛要破,所有的鬼都要让开,不要跟着来。 用树叶祭鬼时,使树叶的尖部对着尖部摆放祭品,含义是让鬼聚拢到这里来享用祭品;祭祀完毕,把摆放祭品的树叶根部对着根部,意思是让鬼散去。 祭祀活动中使用的树干: ze ne(锥栗树):主要用做祭祀天鬼的鬼桩。此外,除山鬼mu li 和nin shu外,祭祀其它的鬼杀猪以上的牺牲时,也用来做鬼桩。 Shi pong:祭祀天鬼时用来做鬼桩。 Zeng ren:祭祀天鬼时做鬼桩。 Se pue gan 、le niao gan:祭祀山鬼mu li 、nin shu时做鬼桩。 Se ba:祭祀天鬼时做鬼桩。 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竹类: 祭祀山鬼(zi tong)、水鬼(wei sheng)和家鬼(mao lan)的鬼桩都用竹做;除这3种鬼外,祭祀其他的鬼,都用树做鬼桩。 You shuo wa(野竹):做野外鬼的鬼筒;祭祀水鬼时做鬼桩。 Wu man、wu huo(大竹):祭祀家鬼时做鬼桩。 为什么祭祀时要使用这些树木和树叶,有的祭师董萨知道,有的为什么用,他们也已经不知道原由。 在景颇族的传统中,当人生病、遭受天灾人祸、遇异常现象,想要知道是什么鬼作祟?用什么牺牲祭献才能消灾免难?想知道丢失的牲畜、财务能否找回?远行是否顺利?出猎是否有收获?年轻人选择的对象能否成为终身伴侣,婚后家庭是否和睦等,都会通过请董萨以占卜的方式来释疑。景颇族常用的占卜植物有“pu she”、“ bo bu”。 “pu she”占卜:“pu she”因其形状如小船,当地汉语又称其为船叶。卜卦时,首先将“pu she”中心的硬叶络去除,再将叶从尖至根撕成6条,使根部依然相连。然后董萨把它扭成绳状,将根部绕于大拇指上,使根部叶条的部位不易被辨认,从散开的叶条中选两条打一结,再选两条打一结,然后全部放开,看打结条与空条的位置判定结果。 “ bo bu”卜卦:“ bo bu”是一种皮较薄,直径一般为一二厘米的竹子。在每年春笋抽苗长叶期间,祭师就会去采集一些“ bo bu”。一般采根部以上1~1.5m左右,拿回去放在屋内风干,用时取出。“ bo bu”卦,一般用于疾病和婚姻的占卜。占卜的方法是把“ bo bu”放在火上烤,以其爆裂绽出的细竹丝的形状为卦相判断好坏。卜疾病方面的卦,要先确定是否是鬼危害,再找出是什么鬼危害。 3.8节日庆典活动中的植物文化利用 景颇族比较隆重的节日庆典是木脑纵歌,在举行这一盛大的庆典时,纵歌场的入口处两旁,舞蹈路线标志牌——示栋整的两边,都要栽种甘蔗和芭蕉树,它们象征着景颇人的日子会象这两种植物一样甜蜜和兴旺。 据文献记述,过去木脑纵歌是在山官的辖区内举行,在木脑纵歌结束的前一天或当天,领舞的“脑双”、“供夺”会手持榕树苗和橡树苗,绕场跳最后一圈,然后把树苗交给祭师的助手“肯中”或德高望重的人将树苗栽到村寨的num sang祭林中。这两棵树就成为祭祀天鬼时上天请天鬼下凡享用祭品的天梯。这一天,还要同时栽种两棵“wa meng”竹和“po gui”树,这蓬竹子和树,只能在祭祀天鬼“mu dai”时取用。木脑纵歌结束时,主办人要给所有参加的舞蹈的人都发一卷树叶,跳舞的人边跳边用刀把叶子削碎在场地上,表示木脑纵歌已经结束,场地已经覆盖,任何人不能在此再跳④。 4. 景颇族传统文化对生物资源的保护 在景颇族传统社会生活中,有不少对生物多样性有益的文化传统。 4.1超自然信仰与生物资源的保护 祭林 在景颇族的超自然信仰观念中,力量最大的鬼魂是天鬼、地鬼、太阳鬼、山林鬼和水鬼。这些鬼不仅对个人会有所危害,而且对整个村寨的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都有巨大的支配作用,所以,人们对这些鬼魂尤其不敢怠慢。在20世纪50年代前,山官所在村寨或山官辖区的主要村寨要道附近都有一片树林,其中建有一个景颇族称为num sang的祭坛。这个祭坛是一所无壁草棚,四周竖有用以拴牛杀牲祭祀的鬼桩和供奉牺牲的竹架。这个祭坛里除供奉着上述重要的nat外,还有对本村寨、本地方作过特殊贡献的氏族和家族首领的灵魂,如山官的祖先以及创建村寨的人的灵魂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些nat对全村寨的人都起保护作用,保佑着整个村寨的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正因为如此,景颇族又把num sang中所供奉的nat通称为“si wa nat”,意思是“公共的鬼”,这些nat被村寨的居民们所共同崇敬,具有全民性,供奉在num sang中的si wa nat具有村寨神的性质。因此,设有num sang的这片树林,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它不可以砍伐,决不容许牛、马或外人任意进入践踏或亵渎。在1966年以前,弯丹寨也有一片num sang祭林。这片祭林的所在地称num sang qian 。这里是村寨的神圣之地,除祭祀时间外,任何人不能随意出入祭林;不能到林子里放牧;祭林范围内的树木禁止砍伐,捡枯枝也被禁止;不能在祭林附近大小便;路过这里不能大声喧哗;骑马路过祭林要下马步行。据村寨的老人讲,那时这片祭林树木茂密、古木参天,藤蔓、荆棘密布,人要进入这片森林非常困难。由此可见,虽然num sang祭林是景颇族超自然信仰的产物,但它对景颇族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具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由于宗教信仰的需要,景颇人日常生活中有几种离不开的植物:pong、pu se 、le zou po等,人们会在家屋附近栽种。在弯丹寨,就有3户村民家的园子里栽种着pong ,有几户村民的家屋边栽种着le zou po。在城镇中居住的不少景颇人家都栽种着pu se。这些宗教活动中常用植物的栽种,起到了保护植物物种的作用。 lang dan kong:是景颇族载瓦语,汉语为生娃娃死者洼子。景颇族载瓦人称生孩子时死亡的人为lang dan si。 lang dan si包括难产死亡的产妇,也包括丈夫在妻子产后不几天内死亡的情况。lang dan si在景颇族中被视为非常不吉利的死亡,这样死的人,尸体要火化,他的魂不能送回老家,只能送到偏僻的山凹做孤魂野鬼。景颇人最忌讳被人指骂为“lang dan si”,骂人lang dan si往往会引起纠纷。过去每个景颇族村寨都有专门焚烧、埋葬lang dan si者的洼子。弯丹寨过去也有这么一个洼子lang dan kong,一个73岁的汉族老年男子介绍,他虽然是汉族,但也非常相信景颇族的超自然信仰,他说:lang dan鬼非常让人害怕,它们来危害人时都成群结队,过去被这种鬼“咬”到死亡,家房屋都要烧毁重建。村民们因为害怕被lang dan鬼“咬”到,都不敢到这个洼子里砍柴、牧放、砍竹笋。据村民们介绍,在1966、1967年以前,这里森林茂密,白天都能看到豹子在这里出入。由人们超自然信仰产生的恐惧,使lang dan kong这个小区域内的生物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4.2 传统生活习俗与生物资源的保护 景颇族社会中的不少生活习俗,对生物多样性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椿木树是景颇人制作家具和棺材的重要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景颇人对椿木树会加倍爱护。弯丹寨村民在长有小椿木树的地方,他们会把其它对这种小树生长有影响的杂草和荆棘除掉。 枇杷( mai pang),在1980年前是弯丹寨景颇族的主要辅粮,由于缺粮,从农历的3—8月在饭中都掺枇杷果。因为它与景颇族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景颇人平时对这种树比较注意保护,一般都不砍,只在开地时,实在让不开的情况下才会砍伐。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景颇族对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总结了一些利用植物资源的知识,据该寨一些女村民介绍,砍薪柴时,只要砍口离树根有人的膝盖高,有些树木就会重新长出枝叶。漆树易使人过敏,平时不砍,也不作薪柴。崩屯树不易燃烧,烟尘大,一般也不作薪柴。这些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生物多样性,同时维护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 传统建筑与生物资源的保护:草顶竹楼是景颇族的传统建筑。景颇族的竹楼,除柱子与柱子上面的三路行条外,基本是竹子做成的。竹楼的楼板、壁、门、椽子和室内的碗架、床都是用竹子做的;祭祀家堂鬼用的鬼台也用竹编成,鬼台上供奉的亡魂的象征物鬼筒也用竹制成。过去,盖竹楼不用铁丝和铁钉,而只用竹篾来捆绑,顶以茅草覆盖,整个建筑以竹、木、茅草为建筑材料。除建筑外,景颇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用品,如盛酒用的工具“te qun”,火塘上方炕东西用的架子“mian zui”,凳子,装谷子用的囤箩,背东西用的背箩、花篮,装水用的竹筒等等都以竹制作。由于竹在景颇族生活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景颇人对竹十分注意保护。弯丹寨有一座叫“wu guang kong ”的竹山,汉语意思为“竹林洼子”。过去这里是整个村寨房屋建筑所需竹料的基地,是村寨重点保护的地方。据弯丹村民介绍,过去盖一幢竹楼对竹的需要量很大,要几百棵。所以,村寨对这座竹山管理严格,村寨规定任何人不准进入竹山砍竹笋。如果有人偷砍竹笋被抓住,要罚钱,还要罚一罐烧酒、2只鸡,全寨每户出1人,大家到竹林中煮一顿饭吃。如果有人违反两次,村寨就要到他(她)的家中,拉走家里所饲养的猪、牛。由于竹在景颇族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而产生的、较严格的管理制度,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具有一定的作用。弯丹寨还有一座叫“营盘”的山,这里的山林也是村寨的保护区域,这里是村民建盖房屋木料的基地,村民在这里只能砍伐建房木料,不能砍柴和作其它用途的木材。过去人们都严格遵守着村寨的这一规定。从50年代初开始,规定被山官破坏了,山官家先在这里砍伐了薪柴,从此,村民们都跟着到这里砍柴。 4.3 社会变迁与生物资源保护行为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变迁,景颇族中很多传统文化产生的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护功能的文化现象逐渐消失了。过去在景颇人的超自然信仰中,num sang与生产密切相关,每年围绕农业生产对num sang的祭祀从春耕播种到秋收前要进行2~3次,祭祀次数各地情况不同。春耕播种前,以山官为首,在宗教祭师嘎杜和腊颇的主持下,用牛、猪、鸡等作牺牲,祭献num sang中的各种si wa nat,通过祭祀后先在山官家的地上播种,之后百姓才能进行播种。秋收前,全村寨的人要共同出一头牛,山官出一头猪,各家出一只小鸡和米,聚居于num sang祭林杀牲、祭献si wa nat,并在这里把牺牲煮熟,肉汤与米一起煮成稀饭,大家一起共餐。举行过祭祀仪式后才开始秋收。1958年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彻底瓦解了景颇族山官的特权,弯丹寨在num sang祭林中的活动发生了变化,春耕前的祭祀活动不再举行,秋收前的祭祀活动也不是年年进行了,祭林的禁忌开始被打破,合作社首先在祭林的范围内砍伐了大片的树木,开垦了旱地。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景颇族超自然信仰受到政府遏制,家庭、村寨的祭祀活动被禁止。弯丹寨的num sang祭林与其他景颇族地区一样被彻底废除,关于num sang祭林的禁忌也随之消失了。近年来,在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一些景颇族村寨又恢复了在祭林中的祭祀活动和对祭林的保护,但弯丹寨对祭林的保护制度没有再恢复。在调查期间,笔者随村民踏勘了昔日的num sang祭林,昔日作为num sang标志的百年榕树依然傲立,但其四周的森林已经被砍伐得树木稀疏,林中堆放着大堆大堆砍好的薪柴,过去曾经茂盛的祭林已经面目全非,实在让人难以想象当年它茂密的情景。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妇女生产死亡的现象越来越少,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弯丹寨就没有出现过lang dan si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村民,特别是中青年对lang dan si的恐惧慢慢减弱,从进入70年代后,村民开始到lang dan kong砍树、开地。现在lang dan kong边上就有两户景颇族村民居住。lang dan kong原来稠密的森林,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在逐渐减少。 过去,弯丹寨wu guang kong的管理,由村寨头人山官手下的寨头负责。山官制度废除后,竹山归合作社管理,在管理松懈的情况下,常常出现有人偷砍竹笋的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景颇族房屋建筑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少人家的房屋从竹、木、草结构向木、竹、瓦结构变化,竹椽、竹楼板逐渐被木椽、木楼板代替,房屋建筑中竹的用量有所减少,1964年后,弯丹寨对wu guang kong的限制基本不存在了。每年5、6月,村民们就进入竹山砍竹笋。近4、5年来,弯丹寨的村民开始砍竹剖成竹片,卖给芒市造纸厂做造纸的原料,每公斤0.12元。弯丹寨村民,几乎家家都卖过竹片。在笔者调查过的村民中,有1户1998年卖竹片收入6000多元,由于大家砍伐,竹资源减少,1999年只收入1000多元。由于大量的砍伐,wu guang kong的竹子数量锐减,村民盖房建屋需要的竹材,在wu guang kong已难找到,现在盖房所需竹材主要靠各户自己栽种。 除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信仰观念变迁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外,近年来,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大量砍伐木材的行为也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一大因素。在弯丹寨,20世纪70年代末,芒究煤矿到这里收购夹香木做矿井支柱,弯丹村民开始大量砍伐夹香木出售,直到90年代中期,在这期间这一树种被大量砍伐,到后期,8cm以上的夹香木都很难找到。到9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上桦木走俏,桦桃树又成了村民们砍伐出售的目标。在景颇族的传统中,过去一般不随意砍伐桦桃树,他们认为这种树砍了之后,不像有些树会在树桩上再发出枝芽,这种树砍一棵就减少一棵。而且桦桃树一般长在土质贫瘠,山体坍塌过的地方,这些地方大多水土流失严重,有利益保持水土流失。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们不随意砍伐这种树,有桦桃树的地方不开地种庄稼,这对生态和物种的保护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增加收入,村民现在开始大量砍伐桦桃树,一立方桦桃木在弯丹当地出售为250元,运到芒市出售价格为850~900元。现在大多数村民在自己的自留山和责任山中砍伐,也有少数人到集体林中偷伐。1997年有一家外村寨的人到弯丹寨建起了一座个体所有的电动带锯厂,有2家外寨人建立了做家具的木工作坊,为数不少的木材,通过代锯加工后外流。木材出售给村民造就了增加经济收入的条件,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带来了一定的负效应,弯丹寨的森林面临过量砍伐,物种资源减少的危机。这种情况不仅在弯丹寨存在,在整个五岔路乡都比较严重。为此潞西市政府决定从2000年开始对五岔路乡实行封山育林。禁伐令下达后,设在弯丹寨的电动带锯厂在今年初已经迁走。但是村民砍伐圆桶木材的行动并没有停止,据他们介绍,因为还有不少能拿到木材指标的人到这里来收购。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弯丹寨的森林资源管理基本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这里从1982年搞林业三定,划分了集体林、自留山和责任山。自留山,村民有管理和使用的自主权;责任山,村民只有管理权,村民若要使用责任山中的树木,要向村委会交纳山价费。但是这一规定并没有兑现。在集体山林中,现在也经常有人盗伐木材,有的村民自己砍伐不了,就以一棵树多少钱的方式引导其它地方的汉族来砍伐。在与村干部的座谈中,他们反映,对森林管理,乡政府的村规民约中有规定:任何人非法砍伐森林,毁林开荒,违者除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外,林业站、乡政府或合作社可根据情节再给予罚款200~500元。但是由于弯丹寨的森林面积较宽难以管理,偷伐滥砍的人不容易被发现,所以,这些规定在这里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5. 结语 景颇族社会中存在着非常丰富的植物文化现象,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景颇族对植物进行文化利用的情况有了不少的变化,这种变化与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植物在没有文字和掌握文字较少的年代,作为文字被普遍使用的文化现象,在文字已普遍被人们掌握的今天,正逐渐成为历史。植物的文化利用在今天更多的存在于景颇族社会生活中为消灾、祛病、祈福等而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今天在景颇族中掌握大量植物文化知识的人,主要是宗教祭师,其次是一些较年长的老人。从总体上讲,景颇族对植物的文化利用现象正趋于一种逐渐消亡的状态。 景颇族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有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传统文化习俗,例如,出于对超自然的信仰,人们将对鬼神的崇敬延伸到对鬼神周围的物质环境中,包括生物和物理环境的崇敬和自觉保护;出于生活需求,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规范和管理等。这些文化习俗在物种、生态系统等方面,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管理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密切关系。这些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习俗今天已发生了一些变迁,部分习俗在部分景颇族地区已经消失。这些习俗的消失是景颇族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损失,同时也是景颇族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主流文化强劲冲击的今天,文化多样性消失的情况正加剧,这不仅是景颇族地区,也是其它少数民族所面临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并利用这些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管理和保护,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注释: ①杨知勇等《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②尹绍亭著《云南刀耕火种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版。 ③何翠萍《生命、季节和不朽生活的建立:论景颇、载瓦时间的建构与价值》,载黄应贵主编《时间、历史与记忆》P166,(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年4月出版。 ④玛波:“景颇族的风俗习惯”刊于《德宏史志资料》第18集)。 文章来源于许建初等主编《中国西南生物资源管理的社会文化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